技术管理新势力

珠三角制造业升级走得不顺

罗百辉 发表于 2008/12/21 16:21 685次点击 | 收藏

  即将过去的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国际金融海啸……接踵而至的每一个事件都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在不同的影响中,既有北京奥运对经济的拉动,有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平稳,有增长方式的悄悄转型,也有资本市场的持续走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乍现、外贸出口下滑、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等等。凡此种种,让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

  怎样回顾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芽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年终专稿,对今年宏观背景之下读者所关心的多个话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时报眼中的中国经济全景图。

  忽如一夜“寒风来”,相当发达的珠三角制造业,竟然陷入了空前的萧条,“订单”不来了,工厂运转不下去了。

  “订单”飞了

  两年前,老刘本来已经退休,但是经不住儿子的鼓动,来到深圳为远在意大利做生意的儿子打工。通常情况下,儿子以订单指挥他生产,一切似乎都不错:儿子给他发样品和订单;老刘按照订单生产发货,收款后再支付工厂经营运行的种种成本。

  不过,老刘的小日子却过不下去了:儿子已经3个月没有给他寄来订单,上批货物的款项也没有结清。

  小小金属饰品的生意本来利润就不算高,他现在只留下2个工人坚守着,等待儿子的决断。此时,已是临近年底,老刘租用的车间周边原来工厂林立,已是一幅集市散尽后的景象:工厂纷纷关门,不少打工者回了老家,喧闹的工业区安静得出奇。

  如果用企业这样一个概念来衡量,老刘的工厂简直就是一间大作坊。事实上,正是这些成千上万的“大作坊”孕育了此间的制造业,也造就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繁荣。

  就在深圳,不仅小型的企业撑不下去了,一些有点名声的企业同样遭遇寒流正面突袭:宝安百灵达公司、宝安宜进利工厂、坪山创亿玩具深圳有限公司、龙岗港声电子厂、西丽西洋服装厂等在一个多月前的一周内相继破产或倒闭。

  这只是深圳遭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一个缩影。该市官员日前说:金融海啸对外贸出口造成强烈冲击。由于出口的减少,工业生产能力也相对弱化,一批加工贸易型企业生产能力开始大规模减少。

  相同的情形发生在珠三角。由于次贷危机及金融海啸的持续,近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广东珠三角的东莞、佛山等地企业订单已经急剧减少,更多中小企业陷入了“钱”荒。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方面并不承认有企业的“倒闭潮”。

  日前,东莞市市长李毓全就表示:东莞的企业并不像外界传说那样遭遇了倒闭潮。他说,截至今年10月,东莞今年有714家企业外迁或者关停。其中关停的企业是689家,而这其中因租约到期而关停的是85家,这类情况占关停企业总数的4.7%。所有的关停或外迁的企业牵涉到的合同金额是8.18亿美元左右,因为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合同资金百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这些关停企业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李毓全指出,关停或外迁企业,往年在东莞也是存在的。从正常年份的统计数据看,这几年关停或外迁的企业每年也有700家到800家,今年预计在900家上下。

  11月16日,广东省经贸委就此发布了其调研的结果:今年1至9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实际上,该省经贸委此次公布的企业关闭数,与早前该省工商局曾经发布的全省企业注吊销总数并不一致。有关官员强调:“无论是哪个部门统计数字,相比今年1-9月广东省新增9万户中小企业,今年以来关闭企业数都仍属于合理范围,不能得出‘倒闭潮’的结论。”

  据了解,省经贸委发布的这组数据是由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调查得来的。这个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珠三角的东莞市关闭企业最多为1464家,其余依次为中山956家、珠海709家、深圳704家、佛山526家。

  无论怎样,企业倒闭现象是存在的,曾经创造了珠三角时代的制造业,为何会成为此次金融海啸的重灾区?这也许比弄清企业“倒闭潮”的结论更重要。

  制造业衰落,一种模式结束

  根据广东省经贸委的调查,企业关闭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和融资难。但也有部分企业是因管理不善、盲目投资而倒闭。

  尽管关闭的企业涉及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各行各业,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传统型、低技术、高能耗。某种程度上,制造业成为重灾区。

  如果简短地回顾一下珠三角的成长与壮大,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投资拉动,出口带动。即外源经济成为主导产业的主要动力。

  珠三角在率先开放基础上起步于“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经过了30年的发展,一个庞大的“世界工厂”出现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虽然由此实现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但由于涉及制造业产业的核心管理机构、财务核算部门、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及金融和信息支撑及运输服务大部分都在或由香港或境外其它地区实现,技术来源及研发在外,产品价值最终实现在外,增加值率难以提升等等,严重抑制了珠三角制造业高级化的进程。

  更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个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且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土地资源和环境耗费过大。可以印证的是,珠三角人均gdp在加速上升,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出现了“离经”现象。原因就在于,珠三角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

  珠三角地区低层次制造业发展的结果,正是一种发展路径尽头的标志。

  期待:“腾笼换鸟”

  广东方面显然早就意识到以赚取加工费为主的外源型经济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十字路口。于是,该省曾作出关于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决定,谋求在新一轮的发展调整中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在推出抛弃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双转移”思路之后,实现珠三角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提法,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个“腾笼换鸟”是指,按照“退、转、引、变”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思路,通过共建产业转移园、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构建人才培训等方式,把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价值链高端产业,主动实现“旧鸟出”、“新鸟进”。

  目标是最终在珠三角地区区域内外打造融入国际产业发展、辐射国内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广东省内产业发展三大循环圈。其中,推进先进制造业的提升首当其冲。

  就此看,珠三角似乎找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钥匙。

  无论是多么形象化的解决之道,珠三角出口导向型经济唯一的出路是“转移”、“转型”,但出路的根本在“转型”而不在“转移”,产业转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转型。

  这是一些专家的建议,也有各个方面的共识。然而,金融海啸此时扑面儿来,与刚刚成熟的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方案遭遇了。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公开表示:当前的危机是传统发展的“危”,却是科学发展的“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双转移”要坚决,“腾笼换鸟”要坚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坚决。政府要发挥社会保障职能,妥善安置下岗失业工人,但决不能盲目去救落后的生产能力。

  “坚决不再回到传统发展老路上去。”这应当是广东高层的明确态度。

  必须看到,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瓶颈使得广东的产业升级既重要又迫切。为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汪洋力主利用危机创造的“机会”进行产业升级。这种坚决“转型”的果断是科学发展观地体现,无疑有利于珠三角乃至广东的长远发展,因此,广东倡导的产业升级应当是正确的政策选择。

  目前此间对于政府的“腾笼换鸟”、“不救落后生产能力”的表态实际上疑虑重重。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产业升级不应是抛弃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不等于落后的生产力。

  必须提醒的是,广东现有的90多万户中小企业都面临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占广东经济总量50%以上的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同样,今天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集聚有其自身的规律,低端化是事实,而“腾笼换鸟”能否救制造业?当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降临的时候,云集于制造业的众多企业主该如何决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产业升级之路将相当漫长。因为,政策抉择虽然重要,但产业升级最终要靠市场,况且政府、企业、社会为此还须支付高昂的成本代价。

  一方面企业纷纷倒闭,一方面不得不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中小企业群体的资金饥饿尚未缓解,一方面又伴随失业人数增长的社会风险,这就是珠三角今天“腾笼换鸟”必须应对的那个硬币。

回复 发表回复
赵跃 发表于 2008/12/22 8:52 回复
1楼
才开始不顺。
登录以后才可以评论,请点击这里登录; 还不是价值中国用户?请点击这里注册
赞助商广告